目录
大观画廊
略论唐宋八大家的书法艺术任平;4-23
大观专栏
简论水墨的双向能量曹意强;24-25
如何“永生”:中国绘画中的奇异图像黄小峰;26-35
论美国纳尔逊-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元李衎《墨竹图》中的竹类植物与形理表现陈相锋;36-39
晚清时期的四件王原祁小像朱万章;40-42
美术研究
“碑帖融合”的美学实践研究张磊;43-45
弗利尔美术馆藏尉迟乙僧《天王像》辨伪刘义;肖伟;46-49
苏轼与赵孟頫的枯木竹石图式比较研究聂涛;50-53
基于生命体验的山水画创作探究——以石涛《搜尽奇峰打草稿》为例胡安华;赵宇航;54-55
王澍篆学观念辨刘淮;孟宇;56-58
论北宋摩崖石刻世俗化形象的审美特性——以安岳毗卢洞为例谢斌;59-61
论古代壁画残缺美和肌理美感在当代绘画中的审美价值——以克孜尔石窟壁画为例秦天星;62-64
犍陀罗佛教造像莲花纹样研究刘慧;65-67
《清明上河图》平民男服经典要素提取研究黄智高;68-71
贡布里希现代主义艺术批判黎潇逸;72-75
跨文化视角下对现代主义的反思——以非裔美国艺术实践为例胡乃斌;76-79
贾斯伯·琼斯早期绘画图式逻辑分析徐忠波;80-81
艺术与设计
中国古代佛经装帧设计特征及其演变规律——以《妙法莲华经》为例王强;史梦杰;82-87
中国“创始”神话中隐喻的“造物”原型熊承霞;88-91
“仿”以开物,通变以“新”范伟;焦国松;92-93
澳门16-18世纪的中西艺术设计传播研究许旸;94-97
振兴乡村的日本濑户“开放性”空间艺术作品研究万依依;98-100
开放式空间环境性能可视化设计研究汪涵;101-102
隶书艺术与汉代建筑设计的审美哲学关联研究潘程晨;103-107
基于建筑现象学理论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再生设计——以江西省万安县“小山”村为例罗穆辉;过伟敏;108-110
文化礼堂建设中乡土景观资源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王春娟;111-113
基于竹材符号的意象空间呈现方式研究周潼;杨茂川;114-117
中国古代“园居”文化的发展与流变郝娉婷;118-120
林徽因“建筑意美学”的艺术特征及美学意义马雪;121-123
基于CiteSpace的城市导视设计研究知识图谱分析赵婧洁;124-126
重庆地铁导向信息服务接触点设计研究盛菲菲;127-129
体验经济视角下乡村文化遗产旅游衍生品创意设计及评价乔治;130-133
基于“双钻模型”的“空巢青年”宠物产品设计研究余继宏;张钰雯;134-136
以六朝艺术为元素的文创设计方法初探张诗卉;137-139
图像叙事的迷思——论绘本创作中隐喻的辨识与沟通朱蘅初;140-143
儿童绘本文图关系研究周尤;144-146
以耳所“见”——日本动画人声在中国受容的视觉论汤天轶;147-149
移动阅读语境下的互动式插图设计张璇;150-151
基于异质同构理论的游戏设计方法研究——以二十四节气游戏设计为例蒋蕊;邵兵;152-153
自我控制困境驱动的积极体验设计路径吴春茂;154-157
论“国潮”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善用与创新冯明兵;158-159
体验之道——互动装置艺术在商业空间中的时代使命徐倩;160-162
“空间信息矩阵”:空间与信息的关系调研方式初探王思航;163-165
盲文汉字字体设计的方法、过程与展望陆赉;166-168
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——民国时期图案教育本土化构建历程研究杜明星;169-171
韩国公益海报的共感觉表现研究李丽;172-173
商业插画创作范式研究——构建身份认同与实现王鑫;174-175
民族艺术
大埔茶阳父子进士牌坊的图像学分析吴锦江;176-180
六朝—隋唐时期岳州窑青瓷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石蒙蒙;181-185
中国传统造物艺术中方圆范式的推演赵汇鑫;186-189
弯弓走马之娱——唐代金银饮食器具中的狩猎纹研究张力丽;夏铭;190-192
汉代宴饮画像中酒文化空间初探范研琪;193-195
族群认同文化差异下的民族服饰审美比较——以广西隆林与贵州雷山的苗族服饰为例周静;196-198
浙西南农事民俗鸟形象装饰语言解读——以山区和丘陵地带为例张维纳;杜敬卿;199-201
安多藏区门神版画与中原门神版画的对比探究张志宁;202-203
三江侗族纹样混沌花纹“八菜一汤”刺绣背带盖片文化寓意的探析陈欢;谭志锋;204-205
汉代铜釜甑形制内涵研究姚君;王娜;206-207
“清淑”之气的空间营造——周家大院莲符号的延展唐慧妮;208-211
符号与象征在古代亚欧大陆造型艺术中的表现薛伟明;212-216
南宋刘松年秋窗读易图(局部)刘松年;1
本刊声明1
陆俨少永州八记图之一陆俨少;2+217
一个女人(局部)郭润文;218